南海网杭州10月20日消息(南海网特派记者 马伟元)10月20日,2015全国主流媒体浙江高校行记者们来到浙江科技学院生化/轻工学的微生物实验室。
20日上午,浙江科技学院生化/轻工学院的微生物转化实验室内,生物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叶慧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原生奶中嗜冷菌分离鉴定与高效低成本快速检测实验。现在,在该校生化/轻工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内,普通本科生忙碌的身影并不少见。生化/轻工学院院长刘士旺教授说,这是学院实学实效教育的深刻影响。
曾做了9年生化/轻工学院院长的浙江科技学院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毛建卫教授级高工介绍,今年,生化/轻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专业相关度达70%以上,一批批企业上门招聘。而在十年前,学生就业率勉强过6成。
“那时,我们上门求着企业要学生。在校生部分专业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提出转专业,缺乏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毛建卫说,“一方面是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是浙江省该领域企业发展迅猛,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量大。通过广泛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用相悖’的矛盾。”实际做事能力能够强一些,能够具有先进的人文素质和做人价值观,认同企业家精神,所学能够切合企业所需,思维能够创新……面对企业负责人普遍提出的迫切要求,2005年,生化/轻工学院在国内同类学科专业中率先提出“实学实效”教育理念,核心是实事求学、实事求效,学求之于实,实化之于效。
生化/轻工学院专业涵盖化学、生物、制药、材料、轻化等,“实学实效”具体在人才培养中,就是强化学生工程、工艺、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等方面基本知识,生产、研发、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基本能力,国际化视野、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和创新思维等基本素质为目标,构建和实践了“强化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三基’培养,造就具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应用型人才”。
生化/轻工学院在教学中,构建和实施了“十大模块+三个平台+三个实习”的培养方案,强化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三基”培养课程体系。
基本知识培养,根据学院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知识体系联系,以强化和优化“学科交叉平台”为特点,新构建了“学科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学科交叉平台”等“三个平台”,设置十大课程模块。根据学院“农副产品生化制造”特色交叉学科方向,在每个专业培养方案中既设置了与传统产业相关联的专业方向,也设置了与农林生物质资源深度利用相关联的新兴产业专业方向。
基本能力培养则以强化和优化“三个实习”为特点,新构建了系统的课程内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课程外实践环节和国外实习实践等。实践教学学分数增加到32%~44%,增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三个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基本素质通过构建人文通识课程、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平台来潜移默化。在生化/轻工学院,学生会觉得各类通识课程特别多,企业家和高水平工程师的BOB·体育综合特别多,下企业特别多,学院把企业家精神、市场头脑、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等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其中,垫高学生的基底。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首批入围“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入围浙江省协同创新计划、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农副产品生化制造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与52家企业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和学生实践实习基地……生化/轻工学院精心搭建了教育教学、学科科研、产学研合作、国际合作四类平台,为“三实”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通过这些载体,人才培养的手段不断创新。
十年来,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科研项目成为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等的主要教学内容,支撑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科研实践”鲜活课程内容。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5/1020/22/B6DDVEIK00014AED.html |